2015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,全省消费品市场表现较为稳健。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83.02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8%,增速高于全国1.1个百分点。
一、消费品市场运行特点
(一)城乡市场同步增长。
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,2015年全省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691.66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8%;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1.36亿元,增长11.7%。城镇、乡村消费同步增长。
(二)商品零售保持平稳增长,餐饮业有所回暖。
按消费形态分,2015年全省商品零售2982.69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7%,增速比上年回落1.6个百分点;餐饮收入300.33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8%,增速比上年加快4.6个百分点,餐饮收入增速有所回升。
(三)住宿和餐饮业增速快于批发和零售业。
按行业划分,2015年全省批发业零售额381.73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4%;零售业零售额2597.33亿元,增长11.7%;住宿业零售额29.82亿元,增长15.3%;餐饮业274.13亿元,增长12.7%。
(四)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波动较大。
2015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(单位)消费品零售额1789.25亿元,比上年增长9.8%,增速比上年回落2.3个百分点。分月度看,全年月度间波动幅度较大,增速最高的月份为20.9%,增速最低的月份增长3.7%。
(五)吃穿用类商品零售额继续保持增长。
一是基本生活类商品保持较快增长。限额以上粮油、食品类,饮料类,烟酒类,服装、鞋帽、针纺织品类商品分别比上年增长19.4%、20.9%、13.0%和5.0%,拉动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.6、0.4、1.2和0.4个百分点。二是家居家装类商品快速增长。五金电料类,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分别比上年增长27.6%、19.5%,两类商品合计拉动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0.3个百分点。三是中西药品类持续快速增长。全省限额以上中西药品类商品比上年增长16.1%,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个百分点。四是石油类、汽车类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增长起主导作用。由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量偏小,而石油类、汽车类商品具有用量大、价格高等特点,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占比较高,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增长起主导作用。全省限额以上石油类、汽车类商品占全省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分别为31.0%和32.4%,分别比上年增长4.1%和12.6%,拉动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.7和5.0个百分点。五是通讯器材类商品增速较快。随着智能手机不断更新换代,特别是苹果、三星等国外手机进入国内市场,全省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稳步增长,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商品比上年增长22.1%。
二、促进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
(一)政策扶持拉动消费。
为积极适应经济发展“新常态”,扩大内需,促进消费,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贡献,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《贵州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工作方案》、《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消费的指导意见》等文件和政策措施。同时,通过“政府搭台,企业唱戏”,开展车展促销和丰富节庆促销活动,有效搭建促销平台,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。
(二)社会保障水平提高,居民收入增加,提升消费意愿。
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基本前提,全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,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,失业保险金标准,全省城市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都得到提高,为消费品市场稳定较快增长奠定基础,提升了群众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。
(三)交通条件的改善,促进旅游,拉动消费。
随着我省交通条件的改善,利用节假日来我省旅游和本省居民郊外旅游的群体增多,带动了住宿、餐饮的发展,拉动了消费。
(四)会展经济带动消费。
各地举办的各种活动,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、相关产业、学术界人士以及相关企业和各界媒体朋友齐聚贵州,促进了消费,有力拉动消费市场。
三、影响我省消费市场的问题
(一)市场缺乏新的消费热点。
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,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形势下,全省传统消费热点对社会消费品市场的拉动作用在持续减弱,消费热点已呈现出向结构转型和升级类的服务性消费领域转变。由于新的实物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,短期内难觅带动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的消费热点。
(二)石油类商品对消费拉动作用减弱。
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,国内成品油价格多次下调,石油类商品增速逐步放缓,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减弱。2015年全省限额以上企业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.1%,拉动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.7个百分点,比上年下降4.1个百分点。
(三)购买力外流,网络购物对我省传统零售业的冲击越来越明显。
网络购物打破了传统消费的地域界限,吸引了大部分消费群体。贵州是内陆省份,地方商品市场占有率较低,商品供给数量和质量均不能与发达省份相比,加之省内电商竞争力低下,导致消费外流,对我省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越来越大。
四、对策建议
(一)提高居民收入,增强消费能力。
想要让消费持续“热起来”,不能仅仅依靠短期政策“刺激”,长期来看需要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、税收体制改革,提高居民收入。一是继续提高全省城镇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。适当提高社会最低保障线水平,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待遇,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。二是切实增加全省农民收入。落实各项惠农政策,引导农民调整种养殖结构,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;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,延长产业链,增加农产品附加值;鼓励农民劳务输出,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等。三是提高就业率。通过多种途径提供多种公共就业岗位,切实解决下岗与失业问题。
(二)加快新农村建设,挖掘农村消费潜力。
我省农村人口众多,消费市场大有可为,要制定鼓励政策,培育和引导农村居民消费意愿。一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,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;二要用足用好国家惠农政策,大力发展建立农超对接和鲜活农产品基地,提高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力;三要优化农村的消费环境,引进大型便利店和超市数量,方便农民消费,降低农村商品物流配送成本,提高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;四要引导农村居民超前消费和乐于消费,拓展农村消费领域,充分有效的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。
(三)积极发展电子商务,优化市场资源配置。
电子商务新型业态发展,是消费市场的大势所趋。要依托互联网电子平台,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信息消费、扩大内需的各种政策,积极优化市场资源配置。一方面支持本土电商企业做大做强,另一方面鼓励传统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,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发展网上销售,拓展新型消费模式。
(四)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,加强和完善市场监管。
随着经济快速发展,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逐步发生转变,养老、健康、教育、文化、旅游等服务消费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,节能环保型产品也日益成为时尚。积极培育文化娱乐、休闲旅游、新型养老等方面消费,促进新型、智能电子产品、节能环保汽车、环保家居建材等绿色循环消费,形成有效、持续的消费热点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