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个人中心
  • 官方微博二维码

  •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统计数据 > 统计发布与解读
2013年贵州旅游发展情况分析
字号:
 2013年,全省旅游行业按照省委、省政府的工作部署,紧紧围绕“加速发展、加快转型、推动跨越”主基调,项目上抓示范、活动上造声势、招商上下功夫、推介上重实效,旅游业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、业态创新、提质增效、转型加快的良好局面。

一、旅游业发展特点

(一)旅游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。2013年,全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761.28万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长25.1%,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0.2个百分点,在全国各省份旅游总人数增速中列第三,仅次于甘肃、山西;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370.65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27.4%,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3.4个百分点,在全国各省份旅游总收入增速中列第五,位居江西、甘肃、西藏、青海之后。

(二)假日经济效益明显。假日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以春节黄金周、清明、五一、端午、中秋及国庆等为代表的假日旅游,充分发挥旅游带动消费的积极作用,成为拉动我省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。2013年,全省黄金周、小假日期间共接待游客4668.28万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长4.0%,占全省旅游总人数比重为17.4%;实现旅游收入232.30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7.5%,占全省旅游总收入比重为9.8%

(三)乡村旅游方兴未艾。近年来,全省始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、农村脱贫奔小康的新引擎,坚持“政府主导、特色引领、农旅互动、产业融合”,开创了城乡协调、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。2013年,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9800万人次,比上年同期增长18.0%,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6.6%,占比比上年提高4.8个百分点;实现旅游收入430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28.0%,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8.1%,占比比上年提高2.8个百分点。

(四)“100个旅游景区”建设初显成效。2013年是推进“100个旅游景区”平台建设的开局之年,“100个旅游景区”建设取得显著成效。全年完成签约项目194个,签约资金1139.47亿元,到位资金169.84亿元,景区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23.57亿元。2013年“十一”黄金周期间,从重点打造的“100个旅游景区”中优选推出的15个新景区(新项目),已成为“100个旅游景区”建设的亮点,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。“100个旅游景区”接待旅游人数达到5700万人次,综合收入达到650亿元。

(五)重大会展活动促进旅游经济纵深发展。成功举办中国国内旅交会,组织各类活动16项,参展人数创历届之最。签订旅游组团合同金额达到6.05亿元,推出8类主题的10大旅游产品和215条最新旅游线路,全面展示贵州“国家公园省”新形象,取得了经销商、采购商和市民多方互利共赢的良好效益。六盘水市通过承办旅发大会谋划实施重点项目99个,投入资金249亿元。旅发大会示范效应辐射全省,带动遵义、铜仁、黔南、毕节等市州,荔波、余庆等县区相继召开旅发大会,省、市、县三级联动办会机制形成,平台效应向纵深延展。

二、存在的问题

一)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,要素配套不够完善。一些景区公路通达性不够,游客接待能力有限,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日益火爆的自驾游,生态旅游整体效益无法显现出来,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掘。

二)旅游业绩效指标、旅游团队数量双下降。受政策引导和消费行为改变等因素影响,高星级饭店业客房入住率和平均房价两项指标回落,营业收入、利润水平、利税金额、预订人数等企业绩效指标下降。旅行社组团旅游数量普遍下降,呈现远程团队下降、规模缩小、行程缩短、标准降低等趋势。

三)景区建设体制仍需进一步理顺。部分景区多年来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或投资主体,各部门承载的社会责任、行业功能不同,开发建设各自为政,缺乏全局观念,难以产生协同整体效应,旅游招商、金融贷款落地困难。

三、今后工作重点

(一)加大景区建设力度,打造贵州旅游升级版。围绕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目标,探索建立以资源、职能、规划一体化管理为重点的管理体制。指导100个旅游景区按照创新、领新、出新要求,提升完善现有景区规划,强化景区内涵、业态、环境、市场、品牌,重点打造休闲度假、体育健身、商务会展、生态旅游、自驾游等休闲度假产品;积极开发温泉、漂流、探险、科考等体验旅游项目;大力发展野外拓展、户外露营、山地运动等健身产品,形成多元化、系列化、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项目群。力争完成10家以上4a级旅游景区的推荐申报工作,推荐1-2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,1-2家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。

(二)完善要素市场,加大市场开拓力度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完善要素市场,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、社会资金为主体,依靠市场机制筹措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。探索成立旅游企业上市协调机构,支持旅游企业贴息贷款和上市融资,搭建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和投融资平台,支持重点景区探索资产证券化试点,开办小额旅游按揭贷款业务,鼓励有实力的地区和企业以发起设立旅游产业基金、发行债券、上市融资、银行融资等方式,撬动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。加强对投资商跟踪服务,主动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确保项目履约率、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。加强与港澳台、长三角、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深度合作,推动资源共享、市场共建、信息互通、合作共赢。

(三)构建宣传促销体系,推广贵州旅游优势产品。围绕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100个旅游景区建设,按“国家公园省·多彩贵州风”品牌定位,充分利用微博、微信、微电影、数字旅游、影视植入等新技术、新媒体,形成多渠道、高密度的叠加效应,构建全媒体时代的立体营销系统。以客源地营销体系和旅游电商为突破口,针对细分市场特点设计旅游产品、制定营销策略,加强贵州旅游“夏季攻势”,全方位、高强度地宣传贵州的气候优势、推广避暑产品。

(四)完善旅游消费市场,优化旅游消费结构。不断推出旅游新品,加大购物、娱乐、餐饮和住宿等旅游消费项目开发力度,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,划分旅游消费市场,科学合理促进旅游消费增长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
上一篇:
下一篇: